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
苦學派畫家劉大為
文/初科汝
自幼喜愛詩書繪畫的劉大為,1945年10月22日生于年畫之鄉山東濰坊市的諸城。1951年隨其父親移居內蒙。11歲時,小大為創作的《五一群眾集會游行》第一張大幅水彩畫,就被老師裝框掛在了學校辦公室門口展覽。至此,劉大為與水彩畫產生了不解之緣,為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1963年,劉大為順利地考入內蒙古師大美術系。畢業做了一名記者,為其外出寫生提供了便利的條件。1973 、1974、1975年的全國美展,劉大為已是嶄露頭角,其畫作均成功入圍,成為當時內蒙古美術界在全國美展中連中三元的佼佼者。1978 年,停招十幾年的中央美院開始恢復研究生招生,僅十余人的名額,劉大為即榜上有名。自此與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李可染、劉凌倉、吳作人等一代名師結緣,成就了劉大為的終生夢想。
中央美院畢業后,劉大為走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的藝術教堂,擔起了“發蒙解惑,授人以漁”的美術創作教程。
1991年,為紀念建黨70周年。劉大為創作的工筆畫《晚風》,被公認為當代歷史畫創作的典范。鄧小平的女兒鄧林稱贊道:“《晚風》中的鄧小平神態非常逼真,是畫我父親最像、最好的一幅作品。”
1992年12月,劉大為被解放軍藝術學院評為美術系教授職稱。1998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工作。2008年底,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七屆主席。劉大為從此走進管理者的行列。
在美協領導的崗位上,劉大為高瞻遠矚,思路敏捷,意識超前。他說:“我們既需要高屋建瓴的戰略思維,又需要腳踏實地的具體工作。執行工作與戰略謀劃同樣重要、相輔相成。美協的工作就是要有明確的服務意識,為全國美術家盡心竭力地做好服務,使美協真正成為全國的‘美術家之家’。只有這樣,才能使全國美術界增強凝聚力,空前團結,大家共同攜手創造中國美術的大發展、大繁榮。”
如今,身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兼分黨組書記,又兼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教授之職的劉大為,雖公務繁忙,但依然筆耕不輟,杰作不斷。
“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畫家。我是從畫家的角色走上組織者和領導者的崗位上的。我并不是特別聰明的人,只是笨鳥先飛,是通過一步一個腳印地勤學苦練才能有今天的成績,算名副其實的苦學派。因此,時間再忙,我也會利用睡覺前、節假日進行創作。”劉大為深情地告訴記者。
縱觀劉大為的創作,其畫卷形象,無不純樸、沉穩、雋永傳神、富有生氣,與眾多叱咤風云、洪荒蒙昧之像更是大相徑庭,美不勝收啊!
劉大為筆下那些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人物雖然與眾不同,但能從中洞察出其秀逸、剛健之美的根源。其畫作《馬背上的民族》《漠上》《大宛良駒》等少數民族題材的大作,畫面上那種積極樂觀的人性之美,即映出畫家那寬廣博大的胸襟。
劉大為說:“生活條件的艱苦跟人的精神追求沒有關系,我覺得少數民族同胞在艱苦的日子里,積極面對生活,面對大自然,苦中有樂,是難能可貴的。我的作品應該給人們帶來向上的希望,這就是我的藝術觀和人生觀。”
提起中國畫在世界的地位,劉大為說:“中國工筆畫的細膩,水墨畫的韻味,均被世界稱道。國外普遍認可中國的古代藝術。對當代藝術的認可欠缺。作為國家、藝術家以及協會,要大量介紹中國的藝術走向國外。”
劉大為認為,一個大師的藝術成就,應該是多方面的,需要多種支撐,既要潛心研究,又要淡泊明志。
劉大為注重日常瞬間的描繪,不論是塑造《草原上的歌》琴師的側耳傾聽;還是捕捉《馬背上的民族》三口之家的放牧休憩;無論是刻畫《漠上》蒙族少女的微笑;還是描繪《雛鷹》幼童的單騎放牧。劉大為均在作品中體現出人與牧馬、駱駝、獵犬及人與自然的敘事、抒情之情感。
此外,劉大為創作的《朱德與史沫特萊》《人民公仆劉少奇》《蜀道難》《小米加步槍》、《會師井岡》等中國歷史人物題材的諸多畫卷,其人物各異,形象逼真,或一二人,或幾十人,或上百人,或敘事,或抒情,或莊嚴,或宏大······,進一步反映出畫家扎實、專業的基本功底、敏捷的創作思路、精湛的創作技巧,成為上世紀中國美術史上一份成功答卷。
近期,在劉大為的創作中,邊疆人民的生活成了他的主要創作題材,彝族戰士、建筑工人、老人漸漸走進畫家的筆下······
這就是純樸苦學派畫家劉大為、這就是中國十大杰出書畫大師劉大為、這就是我們的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