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水墨”話馮遠
文/初科汝
馮遠,著名中國畫家,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其許多畫作被國內外美術館和藏家購藏,是當今大寫意人物畫壇當之無愧的國畫大家。
馮遠,祖籍江蘇無錫,1952年生于上海,幼時即喜愛繪畫。1980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1987年開始,擔任中國美術學院教務處長、副院長,曾獲優秀教師及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繼而擔任國家文化部藝術教育科技司司長、藝術司司長、中國美術館館長······
他一路走來,堅韌踏實,鏗鏘有聲。以其踏實的工作作風、杰出的組織能力和高水準的藝術造詣,被推選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主管中國美協工作。經過眾多學術權威領域的浸潤,他對中國畫的筆墨、形神,品格與意境有了深邃的領悟。他在主管全國美協工作的同時,可謂是閱畫無數。基于工作關系及個人抱負,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秉承了“為天地立心,為民眾立命,為賢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者最高準則。他揮灑手中的筆墨,表現出其所關注的社會和現實,還有那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百態。正是其這種處世的態度,使得他的作品恢宏大氣,匯成了一部記述新中國、新社會,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史詩巨作。
馮遠是文革恢復高考后中國美院招收的第一屆研究生。他師從方增先,深受導師的影響,吸取了“新浙派人物畫”的精髓:把素描和筆墨融合一起,把“積墨法”運用到人物畫上。不管是在馮遠的唐詩、宋詞、元曲等畫意上,還是其關注現實的“蒼生”系列上,讀者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新浙派人物畫”的重造型與筆墨的傳統技法。這種師承關系,促使了馮遠對中國人物畫的造型和筆墨關系有著更深層次的解讀,繼而提出了人物畫的三個境界:由肖似、酷似到神似妙似,最終上升到夸張、變形從而進入自由王國。換言之,馮遠對素描能夠準確地把握造型和筆墨傳情的特性,即有著獨到的理解和領悟。他在恩師方增先將“積墨法”運用到人物畫的基礎上,大膽地將其法運用于人物的臉上。這種創舉使得馮遠的人物畫顯得更加潤澤而豐厚,淳樸而老道,故贏得美術界之贊賞。
看著馮遠的這幅題款為《世紀智者》的人物畫,筆者頗為震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居里夫人和魯迅、李大釗等中外智者匯聚一堂,畫間顯示或白膚色,或黃皮膚,或頭發豎起,或光禿透頂,或沉思,或凝視,或微笑,其排列錯落有致,層次分明,表情豐富。畫家用“積墨法”將自己的繪畫情感巧妙地融合于畫面,使其畫作盎然增色,雅爾不俗。
畫作《星火》可謂馮遠的代表作之一。其通過對顏色的運用,融筆墨于朦朧的人物刻畫,一群衣裳襤褸,面黃肌瘦的人們手執燈火,顯示出對萬惡的舊社會的仇恨之情,眼神里射出了對新生活的渴望之光。這一畫卷如同史詩般地再現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與艱辛,同時表達了革命順應歷史潮流,必將取得最終勝利的堅定信念。
一幅情感豐富的《歸牧圖》,更會讓讀者信步邁進那清新、優雅、風景宜人的人間仙境:幾絲垂柳,隨著秋風,搖曳多姿,曼妙飛舞,時而沾著水面,蕩起點點水花;時而輕拂牛身,與之追逐、嬉鬧。一牧童坐在牛背,頭頂斗笠,手執牛竿,戲水于斯。回首一望,貌似念念不忘那片水草蔥郁的池塘。夕陽已紅,水牛早已打起飽嗝,只得暫離樂園,怏怏而歸。另一牧童則背著斗笠,吹起短笛,笛聲悠揚,與著和煦的秋風,匯成了一曲動聽的歸牧樂曲。對著《歸牧圖》細細品來,童真、童趣,剎那間便會涌上心頭,是那般地愜意、那般地清涼、那般地讓人流連忘返。畫家馮遠不愧是畫中高手,他善用筆墨和丹青,凝見成識,畫出心中的浩然正氣及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正是他關注現實,提煉、反映了新中國發生的變化和眾生百態,因此,其大寫意人物畫被譽為“水墨史詩”。
馮遠的畫之所以能夠被收藏者高價收藏,且趨之若鶩,不僅是在他的唐詩、宋詞、元曲畫意圖里,讓人尋到了一個文人自娛自樂般的抒懷,是何其高雅,何其清純,何其質樸啊!他能“居廟堂之高憂天下,處廟堂之遠思黎民。”讀畫家馮遠的畫作,總被其胸有丘壑,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所折服。一句話:大家,就是大家,這就是一個無可挑剔的美術大家的為人風范。美哉,馮遠!悠哉,馮遠!敬哉,馮遠!
馮遠,研究生學歷,著名中國畫家、藝術教育家。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歷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美術館館長。2008年8月起,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馮遠畫作曾入選第五、七、八、九屆全國美展,獲多類獎項十余次。撰寫論文、評論、教材近百萬字,出版畫集、畫冊、專著15種。馮遠的作品影響較大,許多畫作被國內外美術館和藏家購藏。
(編輯 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