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長貴
“人民公仆”還是“愛民如子”?這是長期以來我們思想和理論上一個比較混亂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宣布: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白規定:干部是人民公仆——“公仆”者,服務于人民的勤務員、公務員。前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2016年在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說:“胡耀邦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良心”,“真正的人民公仆”。江西共青城有一幅一批女市長拜謁胡耀邦的挽聯上寫著:國之英杰、黨之楷模;民之公仆,人之表率。而今在媒體宣傳上卻不斷出現稱贊我們的許多熱愛和關心群眾的干部(包括領袖人物)“愛民如子”的事。筆者覺得,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不予以正視和辨證了。現不揣疏漏談點以下的看法。
最近在電視上看了《開國元勛朱德》33集電視劇,收獲多多,頗受教育,通過這部電視劇比較全面地了解了朱總司令的生平事跡,重溫了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巨大貢獻,朱老總確實勞苦功高,令人景仰、敬佩!朱老總彪炳史冊,永垂千古!
在這部電視劇的解說詞中,談到1946年,黨中央在朱德六十壽辰祝詞中高度評價他具有“聯系群眾、信任群眾、愛民如子的群眾觀點”。聽到這個贊語,心頭為之一震。且慢,這樣贊揚共產黨的領袖人物和人民群眾的關系行嗎?!總覺很值得商榷和斟酌。
筆者從網上查了一下,這樣贊揚朱老總和人民群眾關系的,這還不是第一次。四五年前,有份十分重要的刊物登載了《青年朱德“視民如傷,愛民如子”的一段往事》,其中說:在云南建水縣,至今仍流傳著這樣一件朱德“視民如傷、愛民如子”的往事(具體故事略)。
不消說,媒體上也有不少稱頌毛主席、周總理“愛民如子”的文章和消息。
這樣稱贊黨的領袖人物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妥當嗎?總覺得很不妥。而這樣稱贊黨的各級干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恐怕就更不妥了。今查現代出版的《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都沒有“愛民如子”的詞條,然而使用“愛民如子”的文章和消息在媒體上不斷出現。孤陋寡聞,茲舉以下兩例:
看到去年有這樣一篇理論文章《群眾利益無小事》,其中說:“真正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就要愛民如子,把老百姓當家人,關心老百姓生活的全部。怎樣才能做到愛民如子?這就需要從一個老百姓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真正的愛民如子,就要如親人一般,了解老百姓的生活,關心他們今天的需要,關心他們明天的夢想,如親人一般,幫助他們解決憂患、達成愿望、實現夢想。”這些關于干部和群眾關系的論述(黑體為筆者加),除了“愛民如子”云云外,所說都非常正確。
今年4月份,筆者還看到一篇題目為《情系百姓,愛民如子》的文章,其中記述某個小區有位孤寡老人,受到該區孫書記熱情悉心照顧,心中非常感激,于是囑咐自己的保姆給孫書記送一幅“愛民如子”的錦旗。見下圖:
打開網一看這類的報道和消息還真不少。
為什么說用“愛民如子”稱頌共產黨的領袖人物和各級干部和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不妥,因為這不符合實際。毛主席在新中國建立后第一次訪問蘇聯時,斯大林稱贊毛主席“對中國人民的貢獻很大,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對子女說:“爸爸是人民的兒子。你們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兒女。”朱德總司令教育子女說:“你們是勞動人民的子弟。”中國共產黨總書記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前外交部長李肇星認為,老百姓才是所有人的父母。原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誠懇地對他去看望的農民老大爺說:“我是您的兒子!”有人對姜瑞峰(原石家莊紀委書記)熱心幫助一個老太太解決問題感到不理解,他十分自然而又十分明白地回答:“她是我娘!”——可見,不論黨的領袖人物,還是黨的各級干部,都是十分自然和明白地把老百姓即人民群眾看作父母的!
前面談到朱德時,其中說:“……愛民如子的群眾觀點。”應該指出,“愛民如子”,也決不是我們說的群眾觀點。我們說的群眾觀點,是干部聯系群眾,為群眾服務,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在《紅色搖籃》電視劇的最后一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干部向毛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報告說,有位老表他有八個兒子都參加了紅軍又都犧牲了,現在他病危,希望有兒子回來看看。我們不知道怎樣和這位老表說。毛主席聽到這個干部的報告,立即表示,告訴這位老表,他有兒子回來看他了。于是毛主席背起他五六歲的兒子毛毛就去看這位老表。在路上毛主席父子兩人的對話:毛主席說,毛毛,到了這位有病的老人家里,你就說,爺爺,我和爸爸來看你了。毛毛問,爸爸,我從來沒聽說過你還有爸爸,我認為在咱家里只有我是兒子,是你的兒子。毛主席說,不!我們去看的這位有病的老人就是我爸爸,你是我的兒子,他的孫子。就這樣毛主席帶著他的兒子毛毛去看了這位病中的老人。——這個情節,即毛主席自稱是這位有病老人的兒子去探望,生動動地反映了共產黨的干部(包括領袖人物)和人民群眾的親密關系。
“愛民如子”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和觀念?
我們先來查查“愛民如子”的出處。
“愛民如子”是一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一》:“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這是舊社會稱贊某些統治者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
順便我們也看看“父母官”的來歷。“父母官”一詞來源于《禮記·大學》:“《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在這些先秦文獻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統治者,甚至是國君。
“父母官”露著濃濃的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的等級觀念。我們須謹記,共產黨的干部是公務員、勤務員,不是父母官。朱老總在上世紀40年代有首七律,說到延安地區的干部時,即是:“只見公仆不見官。”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官吏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
江蘇人民出版社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成語詞典》對“愛民如子”的釋義為: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舊時對帝王、官吏的贊辭。語本《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兩個秀才齊道:‘蒙老父臺這樣,真正是愛民如子。’”
清代金纓《格言聯璧》(從政類)開宗明義: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謂百姓可欺,且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漫道一官好做,還盡些父母恩情。
該書還直接明確地提出了“愛民如子”的概念。(見山西古籍出版社中華傳世名著精華從書《格言聯璧》1999年版,第155、166頁)
有人著文講了中國歷史上四個“愛民如子”的皇帝:
第一,劉詢,漢宣帝。因他少年時,流落民間,能接觸到民間疾苦,所以當了皇帝之后,非常注意減輕人民負擔等。
第二,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創者。劉秀少時家貧,在家務農,非常了解民間疾苦,所以做皇帝之后,能夠仁慈愛民!
第三,趙禎,宋仁宗。他非常仁義!即便包拯吐沫星噴到臉上,也只是偷偷地擦掉,而不讓大臣難堪。對于宋仁宗,連一向自高自大的乾隆,都佩服不已。乾隆曾說:“有三個帝王,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趙禎。”從這一點上,可見宋仁宗的人格魅力!
第四,朱佑樘,明朝第九位孝宗皇帝。他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于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史稱“弘治中興”!清朝鐵桿忠臣曾國富都夸獎他:“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云屯,焜耀簡編。”
說到“愛民如子”的官員,宋朝包拯(包公)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如人們最喜歡的《鍘美案》和《赤桑鎮》,其中所表現的包公:不畏權貴(當朝駙馬),不私親眷(嫂和侄)。
還有人舉了岳飛,說有地方官員饋送禮物給岳飛,岳不受……只是吩咐他們學好做官,須要愛民如子,無負朝廷。(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八回)
網上不少文章贊揚蘇軾為官“以廉為先“,“他心系百姓、愛民如子的精神境界,值得人們學習”。
關于海瑞,如有文章說,海瑞為官清正廉明,愛民如子;海瑞為官秉公執法,愛民如子;海瑞為官愛民如子,民亦愛之如父母,等等。
2019年第5期《公務員文萃》有一篇《石家紹:被譽為“民傭”的晚清廉臣》的文章,其中說:“石家紹外表木訥,不善言辭,然心系百姓,愛民如子。”
可見,“愛民如子”這是舊社會,具體到中國來說,封建社會,對某些帝王和官吏的贊語——這一贊語流傳延續至今,類似的文章在媒體上仍然連篇累牘,不勝枚舉。當然,這些被稱贊的人的事跡和行為,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無疑應該歷史地予以適當肯定,但把他們說成“愛民如子”,這也是陳腐的封建觀念。而把它“生吞活剝”到現在,用于頌揚共產黨的領袖人物和各級干部,恐怕是就更不妥當了,我們無論如何也要正本清源,不能再這樣以訛傳訛了。奉勸我們大家在以上著書立說的這個問題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圣潔的文化。
(閻長貴:作者系江青首任機要秘書、《求是》雜志原編審。)
(編輯 馬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