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幅懸掛在公共藝術展廳中,接受觀眾參觀的畫作,其創作完成之前經歷了什么?這幅畫究竟是怎樣“誕生”的?8月5日晚19:30至20:30,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將加入“人民藝Show”特別策劃“館長邀您看展了”主播團,帶您感受來自身邊的美,了解一幅畫如何誕生。
跟著畫院院長 了解一幅畫的創作過程
只有默默地付出,才有眼前的精彩。一件繪畫作品的創作完成,承載著畫家的天賦秉性、審美追求,凝結著畫家的心血和汗水,這是畫家體驗生活、展現其個人精神品質、審美追求的現實過程。在直播中,吳洪亮院長將導覽同名展覽,通過解讀及展示畫家創作的藝術心得、工作場景、寫生速寫、畫稿草圖等資料,帶大家“零距離”體會藝術創作的魅力,感受創作過程的艱辛。
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的展覽《一幅畫的誕生》,舉北京畫院全院畫家之力籌辦,匯集北京畫院31位在職畫家的藝術創作一百余件,涵蓋中國畫、油畫、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較為全面地呈現北京畫院畫家群體的藝術創作面貌,同時也立體生動地展示了畫家創作狀態的全過程。
在藝術創作中,畫家們既承傳統、又有新意,融入各自的生活體驗,試圖在藝術的發展規律中探索個人藝術特色。
讀大師畫作 品其中“真味”
北京畫院與齊白石身前身后都有著超越時光的不解之緣,北京畫院美術館也是收藏、陳列、研究齊白石藝術作品的國家重點美術館。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國畫大師,齊白石的作品“雅俗共賞”,既有足以流青美術史的美學貢獻,又“大俗大雅”可以跨越多層不同受眾的審美界限。那么齊白石作品具體“好”在哪?在本期直播節目中,吳洪亮院長還將導覽《此中真味——齊白石藝術里的中國哲思》展覽作品,與您一起讀畫作、品真味。
在中國畫美學觀念中,“像不像”并不是創作的究竟。齊白石曾題名句“作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似與不似”這條審美脈絡從宋代蘇軾提出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到清代石濤明確提出“不似之似”早已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命題。
似與不似之間是一個微妙的“度”,這個“度”難以度量,唯有“本真”才能把握。齊白石的作品恰恰表達出對藝術和人生境界的本真追求,同時在“不似之似”之中達到“物我合一”的和諧之境,超越了物象之美而充盈著詩意與人情味。
讓藏品“活”起來 美就在你身邊
美術館館藏作品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也是美術館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北京畫院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立之初,除了首任名譽院長齊白石之外,所聘畫師大多都是民國時期北京最有影響的畫會組織——中國畫學研究會以及湖社畫會的許多重要畫家,如惠孝同、馬晉、胡佩衡、徐聰佑、吳鏡汀等。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北京畫院美術館館藏作品豐富,擁有齊白石藏品近兩千件。
吳洪亮院長依托精品力作向網友展示北京畫院的“最美瞬間”,通過專業硬核解讀,以期涵養觀者審美素質,相信在此次直播活動中,畫家的創作生態與齊白石藝術都能更為深刻而形象地“活”化起來,在悠長的夏日中增強人們對藝術、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感。
《一幅畫的誕生》作品欣賞:
白羽平《熱留村》布面油彩 2019年
蔡玉水 《雙泉十年》 電影、雕塑、繪畫 2009-2019年
李江峰《畫象成境·繁花》 布面油彩 2019年
李雪松《天山月明》 紙本設色 2018年
魏葵《初雪無聲》紙本設色 2020年
莫曉松《 清幽朦朦微風靜 》 紙本設色 2018年
孫震生《伙伴,家園》 皮紙、礦物色、箔 2018年
(編輯 王霞)